殯葬百科
- 文章分類: 喪禮習俗介紹
身後事習俗是什麼?教你專業的喪禮知識
目錄
身後事習俗是什麼?
身後事習俗是什麼?當親人離世後,傳統的喪禮儀式包含多個步驟,每個環節都承載著對逝者的尊敬與懷念。以下是主要的儀式與意涵:
1.招魂與豎靈
通過設置靈位(神主牌),幫助亡者的靈魂有所依附,不至於漂泊無依。
2.腳尾火:為亡者照亮黃泉路上的前行之路。
腳尾錢:作為亡者前往地府通關過橋的路費。
腳尾飯:為避免亡者在另一個世界挨餓。
3.報喪
在家門上撕去紅色門聯,改貼白紙,上書「嚴制」、「慈制」或「喪中」。傳統上,父喪需向伯叔、姑母等長輩報喪,母喪則需向母舅傳達消息。
4.迎棺與乞水
家屬穿戴孝服,在門前哭迎棺木進家門。「乞水」則是為亡者沐浴淨身,象徵洗淨塵世的煩惱與辛勞。
5.小殮
對亡者進行遺體清潔,並為其穿上壽衣或生前喜愛的衣物,展現最後的尊重。
6.辭生
由師父代替亡者享用最後一餐,同時講述吉祥話,例如:「吃豆干,子孫代代做大官」,象徵祝福後代。
7.放手尾錢
藉由放置象徵性的錢財,表達將財富傳承給後代子孫,保佑其繁榮昌盛。
8.大殮與蓋棺
家屬配合,按照禮俗將遺體放入棺木中。由長子抱頭,次子或女兒扶腳,其餘家人協助,儀式莊重肅穆。
9.封釘儀式
在師父指導下,由死者的兄弟、堂兄弟或晚輩負責封釘,象徵為逝者安穩地送行。封釘順序為棺木的右上、左上、右下、左下四角,最後進行「咬釘」以完成儀式。
這些身後事習俗不僅是對亡者的深切哀思,也體現了對生命的敬重與對家族文化的傳承。
為什麼北中南身後事習俗不同?
台灣北部與南部的身後事習俗不同,差異主要源於城鄉差異和生活型態的不同,以下是幾個主要原因及背景說明:
1. 社區關係的親疏程度
南部居民相對熱情,鄰里間互動頻繁,加上常有親緣關係,喪禮籌備時鄰居間會彼此協助,儀式更周全;相較之下,北部居民與鄰居的連結較淡薄,親戚朋友多分散各地,喪禮通常委託禮儀公司全權處理,依排程進行。
2. 生活步調的差異
南部多數家庭仍遵循傳統,例如「捧飯」需在日落前完成,通常由兒媳準備;而北部因上班族居多,生活節奏快,多半將相關事宜交由禮儀公司代辦。
3. 居住型態的不同
北部以高樓大廈和社區住宅為主,空間受限,難以實現如「留最後一口氣回到家」或在家中設置靈堂的傳統習俗,因此多選擇在殯儀館安置遺體並舉行告別式。南部則以平房或透天厝為主,空間較充裕,方便遵循傳統禮俗進行相關儀式。
雖然台灣南北在喪禮習俗上有所不同,但隨著社會變遷、人口流動加快以及殯葬觀念的改變,許多傳統儀式逐漸簡化。儘管如此,人們仍以不破壞傳統精神為原則,在保留宗教和文化內涵的同時,對生死的態度也越來越豁達。
喪事流程時間大約多長?
喪事流程時間大約10-15天,會根據各地習俗不同、宗教信仰不同,而影響天數,但大部分流程都是,遺體安置、豎靈、入殮、發放訃聞、告別儀式、出殯埋葬或火化、完成火化、進塔或埋葬等最終步驟。
為什麼守喪第一年要特別注意?
守喪的第一年被稱為「對年」,是喪禮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,需要特別留意,以確保整個儀式的完整性。「對年」儀式的時間不能推遲,也不能提前,就如同百日儀式,需按照既定時間進行,否則可能失去其應有的意義。即使家中成員時間不易協調,也應以參加「對年」儀式為優先,避免更改時間。
此外,在守喪的第一年內,若遇到端午節、春節或中秋節等傳統節日,家中應避免準備月餅、粽子等節慶食品,春節期間也不宜張貼春聯。這是因為第一年仍處於哀悼期,不適合舉辦任何形式的慶祝活動,以此表達對往生者的敬意和深切的懷念之情。
參加完喪禮要去哪裡才能避煞?
參加喪禮後,為避免煞氣影響,建議不要立即返回家中。由於殯儀館的氣場較為特殊,可選擇先到人潮較多的地方或廟宇逗留,幫助去除身上的晦氣。此外,隨身攜帶的辟邪物品應直接丟棄在公共垃圾桶,避免將負能量帶回家,影響居家環境的磁場。
如果回家後感覺不適,建議前往宮廟進行淨身儀式。將符咒燒於陰陽水中,使用符水擦拭全身,隨後將水倒在戶外。完成後直接回家,並注意不要回頭,以徹底祛除煞氣,確保自身平安無虞。
訂購喪用商品推薦
身後事習俗常見問題
身後事習俗是什麼?
為什麼守喪第一年要特別注意?
參加完喪禮要去哪裡才能避煞?
延伸閱讀
聖弘文創聯絡資訊
官方網站:https://shenghong689.com
公司電話:04-2393-9555
官方LINE ID:@sh001
官方LINE鏈結:https://line.me/R/ti/p/@sh001
聖弘喪用百貨FB:點我觀看
聖弘喪用百貨IG:點我觀看
聖弘喪用百貨推特:點我觀看